需求加劇,政策趨緊,礦業開發究竟是過時還是正當時

         日期:2021-03-12     瀏覽:638     評論:0    
      核心提示: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的時候,在其中一個留學生的筆記本上寫下了四個字:開發礦業。如今,60多年過去了,曾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的時候,在其中一個留學生的筆記本上寫下了四個字:“開發礦業”。如今,60多年過去了,曾經被國家高度重視的礦產資源開發產業,似乎失去了景氣。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礦業發展的秩序,但礦業人用不屈不撓的拼搏奮斗精神,為新時代礦業開發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2020年12月21日,冬至。湖北三鑫金銅股份有限公司食堂一派熱鬧非凡。60余名公司員工在一聲令下之后,開始了包餃子比賽。冬日的暖陽映襯著微笑的面龐,一碗碗象征平安團圓的水餃讓員工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湖北三鑫公司包餃子比賽。

      與此同時,在祖國的北疆,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下稱“烏山”)的員工正開動腦筋,為代表著陽光、友愛、包容、善良、敬業、負責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大齒圈標志性建筑,設計重塑方案。

      一南一北,年初年尾,兩家礦山企業,在經歷了與疫情的較量之后,顯露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020年,一言難盡。疫情防控的緊張、抗洪搶險的危急、復工復產的艱辛、保產保供的急迫,仿佛讓國內黃金礦山企業在一夜之間失去了生機。然而,頑強拼搏,無懼磨難的黃金精神在這些關鍵時刻格外閃光,燃起了黃金人滿滿的斗志,也讓“礦業開發過時了”的聲音日漸式微。



      ▲烏山在經歷了與疫情的較量之后,顯露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在此之前,全球礦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國內礦業政策的日趨嚴苛,讓很多人有了“礦業開發是否已經過時”的疑問,而黃金礦山企業在2020年的出色表現,給出了這一疑問的堅定答案。

      礦產資源需求仍在加劇

      礦業是任何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家國防安全的基本保證。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統計,當一個國家人均GDP增加時,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是加劇的。這一規律在農業化社會不是很明顯,但在工業化社會就非常突出。當工業化完成之后,礦產資源的需求就會開始下降,直至一個比較穩定的區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認為:“我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按照這個規律,可以說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還很旺盛。中國相對其他國家更特殊一點,因為中國有14億人口,且城鎮化進程比較快。基于這些原因,中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比別的國家要大。即便是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中國恐怕也不會像別的國家那樣,馬上轉入對礦產資源需求下降或者比較穩定的階段。我們這個平臺期可能會稍微長一些。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誰掌握了礦產資源,誰就有了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的一個保障。”

      因此,孫傳堯院士的結論是,礦業開發沒有過時,也絕對不是夕陽產業。



      ▲孫傳堯認為,即便是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中國不會馬上轉入對礦產資源需求下降的階段。

      從全球范圍來說,今后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是不可或缺。現在,很多有遠見的國家,不僅在大陸上開發礦產資源,還將礦產資源開發的觸角伸向了深海,甚至月球。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工業化正在進行、城鎮化不斷推進的國家來說,今后三五十年,對礦產資源的大量需求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國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也是不爭的事實。

      2020,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緊要關口,澳大利亞曾威脅中國,如果不就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作出賠償,就斷供鐵礦。不僅鐵礦是我們的“軟肋”,很多大宗礦產如銅、鋁、鎳、錳等,我國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國外進口。要破解這一難題,礦業開發需要更多力量。

      礦業開發政策日益嚴格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錯綜復雜,一方面是工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劇;另一方面是我國大宗礦產資源對外依賴程度的居高不下,礦業開發毋庸置疑。然而,近年來礦業開發政策的日益嚴格,讓許多人產生了疑慮。2017年7月,原國土資源部下發《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方案》后,各省、市、自治區分別制訂了《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退出方案》。但是,清退工作對產業發展影響巨大。由于過去劃定自然保護區時未充分考慮礦權范圍,造成企業已合法取得的礦權劃在保護區內,資源得不到開發。

      以山東產金大市煙臺為例,保護區內涉及26個黃金探礦權,清退工作的影響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保護區的保護目標不夠合理。二是保護區內礦業權退出經濟壓力非常大。三是保護區內礦業權退出造成礦區治理與資源保護的矛盾,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四是礦業權退出面臨大量人員安置問題,事關社會穩定。

      而在此前不久,兩個關于礦業權的文件已在業界掀起波瀾。2017年4月13日,國務院發布《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即“29號文”),2017年6月29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發布《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即“35號文”)。這兩個文件自發布以來便飽受爭議,礦業界反對之聲此起彼伏,地方政府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說:“權益金是個重大問題,關系到我國整個礦業能不能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景文、蔡美峰在接受采訪時也直指權益金關系礦業生死存亡,必須引起重視。來自企業的意見,來自專業人士的直言,以及業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的發聲,無不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出臺權益金制度修改后的政策,為我國礦業的健康發展掃除障礙。這些急迫的聲音不僅道出了礦業人的心聲,更是讓35名院士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聯名上書建議修改35號文。



      ▲陳毓川認為,權益金是個重大問題,關系到我國整個礦業能不能發展。

      更早一些,2016年8月1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年版)》發布,將“采用氰化物進行黃金選礦過程中產生的氰化尾渣和含氰廢水處理污泥”定性為危險廢物。一石激起千層浪,對于離不開氰化提金工藝的黃金企業來說,這一規定的出臺如同給企業戴上了“緊箍咒”。同年12月25日,走過6年立法之路、歷經兩次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獲表決通過,并決定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環保法規定,對危險廢物征收1000元/噸的環境保護稅。也就是說,被定性為“危險廢物”的氰化尾渣要征收1000元/噸的巨額稅費。

      這些政策的接連出臺,難免讓人產生“打壓”礦業之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礦山企業正在尋求出路

      顯然,不是。

      2020年底,《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發布。盡管依然將黃金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氰化尾渣定性為危險廢物,但《名錄》所附的《危險廢物豁免管理清單》提出,氰化尾渣在滿足《黃金行業氰渣污染控制技術規范》要求,進入尾礦庫處置或進入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情況下,其處置過程不按危險廢物管理。也就是說,氰化尾渣拿到了一張“綠色”通行證。而“綠色”不僅是礦山企業在當前形勢下尋求出路的秘鑰,更是礦業開發布局的綱領。

      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公布了2020年度全國綠色礦山遴選名單,共有302家礦山通過遴選。加上此前我國已有953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這1255家綠色礦山,不僅彰顯了我國礦業開發綠色布局的決心,也為礦山企業建設樹立了榜樣。

      既有榜樣,亦有引導。2020年5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編制了《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建設指南(試行)》《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冶煉工廠建設指南(試行)》《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加工工廠建設指南(試行)》,進一步推進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有色金屬行業的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在操作層面為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提供頂層設計和全面引導。



      我國礦業開發在逐漸告別粗放式開采之后,在經歷了機械化、自動化發展階段之后,現在正向智能化礦山建設目標邁進。在幾年前,尚有一些思想觀念較為保守的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化礦山建設過于概念化,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5G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建設智能化礦山已經成為業界的普遍共識。礦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智能化是核心技術支撐。

      當我們在烏山采場目睹了無人駕駛卡車自如地裝卸礦石,當我們在三山島金礦的井下見證了機械化開采,當我們在蘇尼特金曦的“智慧食堂”刷臉吃飯,我們有理由相信,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實現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正是礦山企業奏響高質量發展的強音。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信息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信息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