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仲繼壽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此次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均采用模塊化建筑形式,整個建筑由若干個6米×3米的模塊,通過水平與垂直方向不同的組合,形成了病房、衛生間、緩沖間、病人走廊、醫護走廊等功能分區,基本解決了傳染病醫院的流線及分區問題。
多家券商表示,裝配式建筑有望迎來發展的春天。其中,平安證券近期發布裝配式建筑專題認為,行業經濟效益顯著,政策將開啟裝配式建筑萬億市場。
仲繼壽認為,裝配式建筑具有四方面特點,一是建筑設計標準化,二是功能空間模塊化,三是生產活動工廠化,四是現場作業裝配化。尤其是模塊式建筑,對于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醫療建筑、人員宿舍具有先天的優越性。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裝配式建筑作為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得到政策端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增強。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鼓勵企業建立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產和施工安裝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對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實行駐廠監造制度。
在頂層政策指導下,多地先后提出裝配式建筑工作目標,國內裝配式建筑發展初具規模,出現了諸如萬科、杭蕭鋼構、遠大住工等裝配式建筑標桿企業,推動了行業探索和轉型升級。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探索裝配式建筑的應用,但由于工業化總體水平低,運輸損耗大,與現場建造相比缺乏成本優勢,一些關鍵技術問題沒有有效突破等原因,直到近十年才逐漸得到應用。
談及未來的應用前景,仲繼壽認為,隨著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城市信息模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建筑工業和裝配式建筑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機。未來對于醫院、學校、宿舍、住宅、養老設施等,均可以規模化應用裝配式建筑,尤其是模塊化建筑,實現主體結構、圍護結構和內裝系統的全面工業化建造。他還特別指出,推動裝配式建筑可持續發展,還需不斷完善行業產品性能評價、產品標準體系以及質量管控機制。
劉洪玉認為,裝配式建筑發展潛力巨大,但應用普及程度尚未達到預期,需要產業政策的支持,企業也需加強關鍵技術攻關,降低應用成本。此外,還應加大宣傳,提升市場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