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辦的“2018中國國際鐵礦石及焦煤焦炭產業大會”2018年8月22日在上海召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研究中心博士劉虹在會上表示,從近期來看,當前煤炭產業政策的各項政策措施,既注重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又重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煤炭產業政策對市場所產生的作用總體是帶來正效應的,表現在生產集中度、規模化效益、科學產能比例的提升,企業虧損面大幅降低,煤炭價格趨于合理等。
劉虹介紹,回顧我國煤炭產業政策發展歷程,尤其是煤炭工業逐步走向市場化以后制定的產業政策。可以說,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與貢獻,特別是煤炭工業市場化、現代化、科學化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調控政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制定政策的方法和形式也逐漸從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干預型政策,向市場引導型產業政策發生轉變,越來越豐富。
據悉,我國煤炭產業政策發展可分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恢復生產時期(動蕩的30年),全面恢復生產規范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歷經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十年動亂”等歷史事件。
第二個階段:(1978至1992年)轉軌發展時期。國家對國有重點煤炭企業仍然實行計劃經濟管理,鄉鎮煤礦在農業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有水快流”思想導向下,國家實行了“兩個一起上”(“大、中、小煤礦一起上,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煤炭產業政策.
第三個階段:(1993-2001年)市場化培育和發展時期。國家推進煤炭市場化改革,放開煤炭價格,改革訂貨制度,以《煤炭法》為基礎的政策體系開始建立。
第四個階段:(2002-2013年)常規快速發展發展時期(黃金十年時期)。全國23個省區市相繼提高了煤炭資源稅,推進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向從價計征改革,加強煤炭資源管理,改革煤炭訂貨制度,推動煤電價格聯運機制,調整煤炭出口稅率等。
第五個階段:(2013-現在)轉型升級發展時期。2013年以后,針對新的經濟形勢下煤炭行業發展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并從“化解過剩產能、遏制煤炭產量無序增長、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調控煤炭進出口、改進企業考核機制和加強金融支持,促進煤炭清潔生產利用、轉型升級,兼并重組,煤炭自我革命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多措并舉,制定了一套組合拳式的產業政策。
行業人士指出,當然,各個時期政策所發揮的作用有大有小,不可避免地也曾出現過一些問題和弊端。
也有學者研究認為:從1980年代以來,我國煤炭產業政策幾經變化,但煤炭供需、煤炭價格、安全生產、出口導向、清潔高效等一直都是我國煤炭產業政策調控的目標,同時也是我國今后制定新的煤炭產業政策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通過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煤炭產業政策在調控煤炭產量、煤炭安全生產和煤炭出口數量方面效果顯著,而在調控煤炭價格和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方面效果欠佳。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煤炭價格形成機制上,爭議較大。
另外,2018年煤炭行業政策動向怎樣?
劉虹指出,一是去產能目標更為明確,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結構。煤炭行業化解產能前期通過停止審批、核減和減量置換等措施減少新增產能,通過加快淘汰落后及不符合產業政策、技術資源條件差等過剩已有產能,體現總量控制的特點。通過明確各地方退出細則,加快退出標準以下、違法違規和不達標煤礦等措施,系統性退出過剩產能,通過釋放先進產能,保障煤炭供應,總體上體現出系統性去產能,結構優結構的特點。
二是松綁去產能政策,釋放先進優質產能,促進供需平衡。化解過剩產能政策正在進行積極的調整,去產能政策或將逐步“松綁”,煤炭去產能政策正向促平穩、保供應方向進行偏移以保持煤炭市場平穩運行。從今年發布的政策來看,未來去產能主要工作是以處置“僵尸企業”為抓手,逐步有序的退出地方規模以下煤礦,破除無效低效供給,給優質產能騰出空間,通過發展優質產能,倒逼落后低質產能的退出。
三是優化開發布局,增強運力,保障區域煤炭供應。加強建設北方地區大型煤炭基地優勢產能,適當提高南方地區產能退出標準,加快退出南方地區規模以下煤礦。鐵路總公司也積極落實國家“增加鐵路運輸量”的要求,加快推動鐵路運輸通道建設,計劃每年增加鐵路運輸量1.5億噸,其中朔黃線2000萬噸,大秦線2000萬噸,瓦日線4000-5000萬噸,蒙冀線2700萬噸,保障區域煤炭供應。
四是降低成本,穩定煤炭價格,實現脫困發展。中國新舊動能轉換需要廉價能源作為支撐進行轉型,而煤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資源和能源供應的基本盤,煤炭價格不宜太高;同時煤炭行業稅費優惠空間有限,去產能還涉及人員安置、債務處置、資產處置等問題,煤炭行業同時受多因素影響,短期內行業降成本還存在許多困難,實現行業脫困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煤炭價格,因而未來政策或將出臺措施細則,在去產能的同時,通過擴大優質產能,維持煤炭價格處于合理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政策對焦炭市場供需面的影響不容忽視。自2016年供給側改革以來,煤焦鋼行業市場的供需變化,價格和效益的明顯改善,但目前全國產能仍然嚴重過剩行業。2018年焦炭價格起伏波動較大,同質化競爭嚴重,焦化環保合規達標的監管將影響市場供需的調整布局。
“煤炭、鋼鐵等四行業全面取消發用電計劃,率先實現電力市場化交易。為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充分還原電力商品屬性,理順和打通電力及其上下游行業的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電力用戶將全電量參與市場交易,通過市場滿足用電需求。煤焦行業必須加強能力建設,作好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準備。”劉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