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連續5年下降,2015年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較2010年分別下降22.5%和16.8%,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55.3%和46.6%。
到2020年,《規劃》要求各項安全管理和責任體系基本成熟,各項安全指標全面下降。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安全生產依法治理
加強安全生產立法頂層設計,制定安全生產中長期立法規劃,增強安全生產法制建設的系統性。
建立以強制性標準為主體、推薦性標準為補充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
(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
煤礦:依法推動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且不清、沖擊地壓等災害嚴重的不安全礦井有序退出。完善基于區域特征、煤種煤質、安全生產條件、產能等因素的小煤礦淘汰退出機制。新建、改擴建、整合技改礦井全面實現采掘機械化。優化井下生產布局,減少井下作業人員。推進煤礦致災因素排查治理。強化煤礦安全監測監控和瓦斯超限風險管控,優先推行瓦斯抽采、區域治理,促進煤礦瓦斯規模化抽采利用。
非煤礦山:完善非煤礦山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開展采空區、病庫、危庫、險庫和“頭頂庫”專項治理。開展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基本數據普查,推動非煤礦山圖紙電子化。制定危險性較大設備檢測檢驗、風險分級監管、尾礦庫注銷等制度。嚴格執行主要礦種最小開采規模、最低服務年限準入標準。鼓勵對地下礦山采空區實施超前探測、對大水礦山實施井下帷幕注漿、對高陡邊坡開展安全監測。推廣尾礦井下充填、干式排尾,開展尾礦綜合利用,建設無尾礦山。探索建立海域采礦安全風險防范體系。
工貿行業:推動工貿企業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實行分類分級差異化監管。完善受限空間、交叉檢修等作業安全操作規范。深化金屬冶煉、粉塵防爆、涉氨制冷等重點領域環節專項治理。在冶金企業、涉危涉爆場所推廣高危工藝智能化控制和在線監測監控。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作業場所科學布局,實施空間物理隔離和安全技術改造。
(三)推進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
突出作業場所高危粉塵和高毒物質危害預防和控制,有效遏制塵肺病和職業中毒。依法限制或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推動職業病危害嚴重企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或淘汰退出。開展礦山、化工、金屬冶煉、建材、電子制造等重點行業領域職業衛生專項治理。
(四)強化安全科技引領保障
1、加強安全科技研發
組建基礎理論研究協同創新團隊,強化重特大事故防控理論研究。建立企業與科研院校聯合實施的安全技術創新引導機制,形成產學研用戰略聯盟。
2、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在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領域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等,減少危險崗位人員數量和人員操作,到2020年底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
三、總結
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升級,推進煤礦安全技術改造,創建煤礦煤層氣(瓦斯)高效抽采和梯級利用、粉塵治理,以及大中型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等示范企業。建設智慧礦山。實施非煤礦山采空區和“頭頂庫”隱患治理;推動開采深度超過800米的礦井建設在線地壓監測系統......
“十三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面臨諸多問題與機遇,安全生產,道阻且長。